梦幻纳尼亚资料库 » 文章页面

观《凯斯宾》小感

原帖由 雪舞 发表于 2008-06-09

独自一个人去看电影,这是第一次;在同一天内两次去电影院看同一部电影,两天总计看了三次,这也是第一次。为了《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我可谓是豁出去了。光是上面这两条“罪状”,我估计够我妈念叨一个月了。同仁们还是为我保持沉默吧。

迟迟未有动笔,倒并非是因为无话可说;只是想说的太多了,思绪混乱,加之害怕自己的文字实在过于苍白,不能尽进纳尼亚的传奇——大概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要说的太多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总有一种感觉,情节与人物是分不开的。先从人物和情节入手吧。

从那位所谓的主角凯斯宾说起。《凯斯宾王子》是两条主线——回归与抗争——并行,最后合二为一的。可能这一部仅仅是为凯斯宾作铺垫的缘故,尽管迪士尼大肆渲染,在凯斯宾王子的描述上还是略显苍白。他不过是一个莽撞的青年。他吹响了苏珊女王的神号,但似乎并不相信那只号有魔法,不打算等待四位君主的归来;看见彼得的到来,不问青红皂白就刀剑相见;夜袭城堡却不按计划行事,独自袭击弥若兹,间接导致了攻城的失败;最迷糊的是他竟然想要招呼白女巫。但他又拥有一位王位的继承者所应该拥有的品质:爱护人民,热爱和平,与战士同生死共进退,而且本身是一位优秀的战士;从电影看来,恰恰是他提出应该用决斗的方式来拖延时间,让苏珊和露西寻找阿斯兰。同时他还是一位性情中人:出逃时对教授恋恋不舍;在獾受伤时不顾危险回去救他;得知教授被囚义无反顾前去营救;听到弥若兹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不顾后果地想要为父报仇;跟四位国王和女王,特别是苏珊分别时的悲伤。可以说他身上兼有一个孩子,一个王位继承者,一个决策者,一个男人的各种品性。但是这只是一个混合体,跟佩文西们比起来并没有特别特别出彩的地方。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本·巴恩斯的演技确实不错。作为一位经验不多的演员,他至少在“抗争”这一条线上能够做到独挑大梁。记得在石桌有一场戏是有人问“陛下”如何迎战,彼得和凯斯宾同时说话,然后彼得带着挑衅与不满看着凯斯宾。那一瞬间凯斯宾的表情有趣极了,有点无奈,有点愧疚,带着一点点屈让,但还是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无奈是因为于情于理,彼得是至尊王,“陛下”是他,而且确实应该他先发话;愧疚是觉得自己有些不自量力,在古代的国王面前还不知收敛;屈让是因为彼得的年龄比他小,而且那种挑衅的眼神让他觉得彼得有点过于自尊,他不想与彼得起争执。这一点足以看出本表演的到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感情过于充分或稍显不足,不提。还有一点“小道消息”:我在听采访时大概听着这么一个细节(因为英语水平缘故听得不太真切,大家有知道的纠正就是了)。本作为“凯斯宾王子”第一次试穿他的盔甲,穿上后所有人都围着他调试、定型,威廉拿着橘子汁走过去,不小心泼了他一身!可怜的王子,还没有正式上任就被先王欺负了。

接下来说说四位佩文西。

从一开始,彼得就表现出一副“愤青”的形象:受不了作为“至尊王”向“孩子”道歉而跟人打架,对爱德蒙的帮助不予领情,然后是在重返纳尼亚后骄傲自大,屡次犯错。他确实傲过了头,但依然能够理解。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至尊王,一个王国的传奇人物,在重归故土后发现自己的王国被蹂躏得不堪入目,谁不心痛?想要拯救故土,想要重新掌权,这并没有错。夜袭失败,其实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彼得的决策出现错误。本该在被发现时撤退,他却义无反顾的进攻;结局令人心痛。但是,他是错,却错得至情至性。首先,失败是由于凯斯宾打乱了计划——不是因为他去拯救老师,而是因为他擅闯弥若兹的寝室(从影片看来,本应该是彼得和苏珊去抓弥若兹,凯斯宾去就老师)。再者,纳尼亚大军在城堡外守候,加之他作为至尊王必须以战绩来证明自己,在那个时候撤退是不可行的。不仅对他自己有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军心涣散——策划一次进攻绝对不止是召集人手和准备武器,从爱德蒙打头阵,凯斯宾、彼得、苏珊和杜鲁普金去打开城门,爱德蒙打信号的方式,老鼠放下吊桥都能看出这是一次策划得很精密的夜袭。最大的错误,应该就是他不相信阿斯兰,而且差点被女巫诱惑。但他不相信阿斯兰是有原因的:1300年中,阿斯兰并没有出来拯救生灵涂炭的纳尼亚王国。就像露西说的:为什么阿斯兰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阿斯兰愿意出手相助,纳尼亚可能会得到和平。我们自然不能指责阿斯兰,他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但是作为至尊王,他会难以理解,为什么自己都心痛不已,而众王之王却熟视无睹?露西看得到阿斯兰,自己却看不到;虽然他在内心深处相信露西,但在他看来,是不是阿斯兰已经抛弃他了?“我们等待阿斯兰已经够久了”,不是两天,是1300年!那不是一种背叛,只是一种失望。但不得不说彼得依然很有决策者的风范,比如他跳下河去就杜鲁普金,在攻占城堡时身先士卒;面临攻城的失利,自身处境危险还一心要让人马带苏珊先离开,自己去找凯斯宾;在自己成功逃出城门后转身面对那些被困的纳尼亚人的悲伤;在石桌时的悔改和决斗时的英勇;离开时的坚强与淡然。那句从“For Narnia”到“For Aslan”的转变,令人铭记于心——尽管曲折,他内心依然坚信阿斯兰。谁说他不是王者?至尊王彼得,他是真正的王者:一位敢做敢当,能够承担后果的王者——不仅是失败还是离开。威廉的表演这一次很有突破,将彼得的黑暗与转变表现得很到位。几场战斗场面和骑马特技都是他自己完成的(那些镜头都是近镜,做不了假)。而在离开城堡时的回望和对苏珊的那个眼神,可以说他诠释的非常到位,连观众的眼泪都会为之落下。

苏珊在这部电影中无疑是变化最大的一个。一开始就不难看出,她已经适应了伦敦的生活。彼得是一心想拯救纳尼亚,她却在回去时觉得纳尼亚已经令人失望了。彼得因为自负与失望而不相信阿斯兰,她却是因为本身就不想相信。在第一部中,苏珊是一个颇具“母性光辉”的形象,而第二部却成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从影片的一开始,她就被火车站的小男生暗恋和搭讪。看得出,苏珊女王依然心高气傲,但不失风度,依然笑脸相待;为了自己的作为女王的“尊严”,她没有告诉那个男生自己的名字(影片最后他还是不知道她叫什么)。在火车站的彼得显然还是一个小孩,一个过于自尊的小孩;而这是的苏珊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少女,知道怎样劝导她的兄弟们适应现实生活。重返纳尼亚,苏珊跟彼得一样对失去的一切感到心痛。她也不相信阿斯兰,但她与彼得不同,她已经决定了要在伦敦生活,回来不过是一个“意外”;或者说,她已经说服自己相信纳尼亚只是一个梦,而现在梦该醒了。苏珊真正的转变是在与露西的夜谈之后。那时开始,她便已经意识到纳尼亚在远离她了。这一点上她比彼得要醒悟得早(彼得是在白女巫事件后才真正醒悟的),足以说明她心智上比彼得成熟。从那之后,苏珊开始彰显她作为一位女王的真正魅力:参加决策,参与夜袭;主动提出与露西一起寻找阿斯兰;在姐妹俩面临追兵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只身面敌,让露西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阿斯兰;最后的大战她更是坚定地站在彼得身后,一起面对敌人。有趣的是,苏珊似乎是所有人中唯一一个敢真正跟彼得抬杠的人。彼得向杜鲁普金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the Magnifisent”,苏珊嘲笑他“最好省去后面那一句”;彼得固执己见而迷路,她还不忘在一边泼冷水;在研究是否该夜袭时她是站在凯斯宾一边反对彼得的;而在彼得攻城执迷不悟时她极力劝阻——虽然没有效果。可惜在很多方面,比如不相信阿斯兰,她和彼得站在同一战线,而且她的立场不够坚定,否则她会是彼得很好的镇定剂。苏珊和凯斯宾的罗曼史,不得不说显得有些突兀。凯斯宾似乎在看见她时就对她一见钟情了,但苏珊一直没有什么表示。只有在凯斯宾企图召唤白女巫失败后苏珊的那个失望和生气的眼神才让人觉得有几分“意思”。光是一句“You might need it to call me again”和一次英雄救美就让一位女王芳心暗许,有些勉强。据说导演剪掉了很多苏珊主动调情的戏;如果加上可能让发展更理所当然,但更不符合常理——苏珊是女王。安娜的演技也进步不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打算独自面对那六个台尔玛骑兵,掩护露西时姐妹告别的回望。露西的回望是包含深情、不舍与担忧。而苏珊的眼神则包含了更多的东西。那是一种坚强、不舍、留恋、担心与诀别。同时她在悔恨,后悔没有早点听从露西;她也在弥补,这可能是她能为露西与阿斯兰做的最后一点事。看似平静,实则波澜澎湃。安娜的那个眼神深深打动了我。我哭了。

爱德蒙,在这一次的戏份不失很多,但依然很抢眼。战斗场面大家看彼得和弥若兹的决斗已经够过瘾了,但我想谁也忘不了爱德蒙在火车站为他哥哥打架,忘不了他与杜鲁普金的比剑,忘不了他在夜袭时一马当先,忘不了他急中生智用手电筒打倒一个台尔玛士兵,忘不了他从屋顶上滑下来踢倒台尔玛弓箭手救了彼得,忘不了他立场坚定打碎白女巫的坚冰,忘不了他在大战中的双手剑。爱德蒙的动作戏不多,但可以说处处精彩。爱德蒙的转变是最大的。在爱德蒙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的是他的信任,可以说他是除了露西意外信念最坚定的一个:露西是单纯凭直觉,他却是凭自己的尊严。他相信露西看到的阿斯兰,并权力支持她。他一直在彼得的身边帮助他,好几次救了他的哥哥,认真执行彼得的决定。他敢于在夜袭时单枪匹马地打头阵,敢于一个人去向弥若兹下战书并与他周旋。导演安德鲁说:“这是一个由男孩到男人的过程。”斯坎达说,“在其他家人,比如彼得犯错时,他始终是家庭的支柱,确保家人团结,并且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他所受到的信任是他应得的。”可以说,他完全忠于彼得,拥护他,帮助他,甘于人下;这一点跟弥若兹为一己之私谋杀兄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同时他有自己的想法。在彼得和凯斯宾因为攻城失败而互相埋怨时保持冷静阻止内讧,不被白女巫诱惑打破坚冰(彼得差一点中招),在决斗时作为彼得的助手,时刻提醒彼得该主意的地方,比如要“保持微笑”,不要同情心泛滥。彼得受伤时他为彼得包扎伤口。爱德蒙确实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兄弟和朋友。看似在四兄妹中最平凡,实际上他是最出彩的一个。还有一点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管老鼠、矮人们怎么搞笑,其实“出状况”最频繁的却是爱德蒙!进入藏宝室,他非等到彼得将自己的衣服撕破了才拿出手电筒;在跟杜鲁普金比剑时被打了一下,结果就报复性的用剑敲了一下小矮人的屁股;夜袭时急中生智用手电筒打倒敌人,结果手电筒差点没用;从屋顶上滑下去救彼得,结果差点被弓箭手袭击;去下战书时因为被称为“Prince”(应该是“亲王”的意思而非“王子”)而不满,纠正道应该是“国王”,而且有理有据地跟弥若兹解释“国王”和“至尊王”的区别;彼得在决斗时有点消极地想视死如归,就过被他“教训”了一下。这些都是很普通的状况,却总是能惹人发笑。斯坎达的演技可以说是四个人之中最好的,收放自如,将爱德蒙的责任与调皮演绎得都很到位,确实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进程。这孩子还在新西兰拍摄期间跑去蹦极,在斯洛文尼亚跑去漂流,把制片人气死了!

露西的角色,个人觉得这一次没有什么突破。她依然和LWW中一样坚信与纯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面临着自己“又被当成最小的孩子对待”时,她敢于坚持自己,说出自己的话,坚定立场。她敢对彼得的方案提出质疑,敢于据理力争。露西的戏份可以说是“回归”一线中的重中之重,但并不如其他人那样鲜明与多重性。乔姬的表演是纯天然的。但是不得不说她的演技确实很好。像“花神”、“阿斯兰”这些在片场都没有的角色,面对他们她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足以说明她能耐之大。特别是与阿斯兰拥抱的那一刻,那种兴高采烈和亲密无间,恐怕不是一般人能表现的。还要差一句,乔姬越来越漂亮了,说不定她那一天会超过安娜的。

至于其他的角色,说实在的我还没有去深究。如果有什么新的谬论,我再来跟大家分享。

洋洋洒洒写了一堆,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其实也只能说个大概。

《凯斯宾王子》中还有另一个让我影响深刻的是音乐。对音乐我是惊喜又失望。惊喜是因为这一次的音乐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首先是旋律。王子出逃、夜袭、阿斯兰归来等斗争这一条线上所用的都是新旋律,而且很好听。至于佩文西们的回归,则多采用原旋律的变奏,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走进藏宝室的那一刻,音乐高洁而且尊贵,又带有几分沧桑;还有四兄妹回到阿斯兰堡垒时走过人马们的列队前时用的是LWW中加冕的旋律,高贵而威严,有如天籁重启。老鼠们每次出场都有变奏,夜袭时那一段一听就是鬼鬼祟祟的感觉,最后的那段“哀乐”则有些滑稽。乐器上也很有突破。我本以为在图姆纳斯的催眠曲之后很难再在乐器上突破,但老鼠们抬着雷配切普出场时的变奏所用的乐器确实很有创意。虽然听不出是什么,但感觉很好。在所有音乐的高潮部分依旧采用基督教音乐的人声和声的形式,让音乐气势依旧。

失望的方面,是在战争时没有听到新的旋律。第一部的战争旋律着实气势恢宏,而且很壮阔。说句公道话,要有所突破又一脉相承很难。但在最后全面进攻时和露西骑马逃避追兵时用的旋律几本上跟LWW中的The Battle相同。虽然恢宏依旧,但难免有点失望。

《凯斯宾王子》,总体上还是很满意的。可能大家在剧本的改变和人物设定上都颇有微词,但这样确实符合电影效果的需要。